乔依德:中国经济政策:理解和沟通

【2015-10-15】

20151015日,乔依德 为FT中文网撰文

 

秘鲁利马之行已经结束,但留下的印象依然清晰。笔者除了参加在利马举行的2015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外,还参加了一些场外会,如秘鲁央行、当地一所大学分别举办的二场研讨会,以及国际金融协会年会。

 

参加这些活动,发言与场内外讨论过程中,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国经济目前已成为全球经济决策者、商界人士的关注点。当前没有多少人谈希腊债务危机了,大小场合人人皆谈中国经济。

 

IMF组织的电视辩论会上,CNN主持人问IMF总裁拉加德,你目前对全球经济最担心的是什么?她回答说:“缺乏信心,缺乏投资。”主持人不改其 一贯的咄咄逼人的风格,继续追问:“你为什么不提中国,不但心中国经济下滑吗?”她说,“我是故意(不提)的。我认为中国经济下滑在预料之中,是健康的”。

 

秘鲁央行每年都组织一次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国际研讨会,这次专门设置了一个小组会,讨论关于中国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可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当地 大学一个名为“断裂的夏天”的讨论会,主持人抛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让我谈谈中国经济。就像《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一个场外会上所说,以前 人们常说,美国打个喷嚏,全球经济就会感冒。现在同样可以说,中国打个喷嚏,全球经济也会感冒。

 

与此相关,我还留下了另一个很深的印象,即:对于中国经济的判断,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决策者与国际市场分析人士、操盘手和经济学家的认知存在着巨大 的落差。例如,伯克利大学著名经济学家Barry Eichengreen就对我说,根据他的计算,中国目前的GDP增速只有5.5%。一些市场人士则说,目前存在“政策可信度”(policy credibility)的问题,以往对中国经济政策有较高的信任,但看到今夏股价脱离基本面的畸形上涨,有关当局未及时采取措施,一些救市措施也存在问题,所以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下降了,对中国官方关于经济下滑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汇改的解释就抱着怀疑的态度。此时此刻,这就需要双向理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行以及一些跨国金融集团往往从长远角度来分析中国经济,因而与国内的认识差距不大。但是对于一些从事短期分析的国际市场人士,就存在较大的认知差距。他们应该将对中国经济短期分析与长期趋势结合起来。他们要理解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性质和程度。中国经济的下行是逐步的而不是断崖式 的,GDP的年增长率从2013年的7.7%2014年的7.3%,到今年上半年的7.0%,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迟早都会出现的“悖论”,即:经济发展的成果会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具体地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生产要素(土地、工资)的成本也会上升,因而削弱了其竞争力,成为其继续增长的阻力。而这时,就必须另辟蹊径,进行经济转型。目前,中国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对其经济下滑应从这个角度予以解读和理解。

 

对于国内来说,应该对于这些疑虑作出必要的、仔细的解释,而不应一律斥为“唱衰”或“抹黑”。

 

另外一个认知存在明显差距的例子,就是如何看待8.11汇改(编注,指811日人民币一次性贬值)。对于此次汇改,国际市场反应强烈,认为突然, 认为这是一个转折点,人民币将从升值趋势转向持续贬值。而国内一部分决策者和学者则认为国外的解读有偏差,对国外的强烈反应也感到突然。在一个国际研讨会 上,国内的财经官员在发言中说,“以往我们一直受到压力,要求我们对汇率进行市场化改革,现在我们开始做了,怎么还受到那么多的批评?!”为什么对同一件 事的解读竟如此南辕北辙?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我认为在于国外相当一部分人士缺乏对一些基本而又关键要点的理解,而国内决策者对市场尤其国外市场的沟通也不够。

 

例如他们不太理解中国进行包括金融改革在内的经济改革的基本哲学或思路是渐进式的,就是说通过小步、增量改革来达到改革的最终目的。以汇率形成机制 改革为例,目前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有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民币汇率盯着一篮子货币;每天设定一个中间价;围绕这个中间价设定每天汇率上 下波动的幅度。这是常规性的管理,另外央行还可以通过买卖外汇或人民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也正因此,笔者认为这次8.11汇改不是一次性、全面的改革, 而只是对中间价的定价主体和方式进行改革,使其更加市场化。从以往实际上由央行定价,定价与上一日的收盘价没有联系,改为现在由做市商根据上一日收盘价来 决定。这次改革并不否定或排除央行仍可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但是,国外有些人士不了解这次汇改市场化方向的细节,一看到后来央行出手干预了,就认为中国出 尔反尔,从而强化其对人民币贬值的预期。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们对汇改目的存在着误判。最近CNH价格上涨迅速,甚至在929日出现了CNHCNY倒挂了二百个基点的异常情况,据说 这是央行的干预拉升了CNH,使CNHCNY的差距大大缩小。国庆以后每天的差别的幅度仅几十个基点。与此同时,清点一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从8 11日到930日,仅贬值了2.4%,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无论其原因是什么,无论如何评价这次汇改,也无论今后汇率还将如何变化,笔者认为有个判断 是不应怀疑的,即:8.11汇改的目的主要并不是让人民币贬值,更不是像海外一部分人所担心的那样,中国经济要硬着陆了,中国政府不得不靠货币大幅贬值来 支持摇摇欲坠的经济。

 

由于人民币贬值预期,中国资本外流出现上升,有人担心外汇储备是否会耗尽。如果这种市场预期持续而又一致,那么再多的外汇储备也不行。但是只要经济 不出现硬着陆,中国当局维持汇率稳定的决心坚定,市场的贬值预期就会分化,人民币汇率就会稳定下来,因为做空人民币也是要花成本的。在发言和私下交谈中, 我谈了上述的观点,摆了事实,从听众的反应来看是受到成效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决策者是否存在与市场沟通不充分的问题?答案是显然的。8.11汇改的声明过于简单,8.13的新闻发布会起到了一定的作 用,那么为什么不选在在8.11当天开呢?而且,对于市场的疑虑、误读,还应该连续地加强对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沟通。当前沟通是有的,但强度和广度都不 够,特别是不够细化和深入,仅仅说汇率决定走向市场太粗,而应该详细说明中间价决定的市场化仅是汇改的一部分,这样市场人士才可能真正理解汇改的主要目 的,而不至于夸大、误读人民币贬值这个方面。

 

沟通不够除了认识上的原因之外,还因当前一部分中国官员主动性不够。由于对政治气氛认识上的偏差,一部分官员过于小心翼翼,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 心态。这种状态应立即加以重视和纠正。官员的表态当然应该郑重、谨慎,但同时高层则应持有宽容的态度,美联储官员对于何时应加息这个问题,表态也不尽相 同,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只有充分的沟通,才能使市场理解所出台的政策的真实目的,而只有被市场所理解,改革或政策才能得以成功实施。沟通不能解决所有认识上的差异,但沟通 仍是最有效、最简单的解决或缩小分歧的途径。沟通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否则会被人认为不真诚、不正直,反而起到反作用。8月下旬全球股市出现大幅震荡, 中国国内有些媒体、有些人士几乎是条件反射地说,这与我们无关,主要是美联储加息预期而引起,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此相对照,央行周小川行长说,中 国股市近来出现三次大调整,8月份的那次引起全球市场的波动。市场对这二种说法的观感是不言而喻的。

 

最后,还必须指出,理解和沟通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透明,决策的方法和程序必须透明,不透明就会造成人们的疑虑,产生决策者所不希望看到的预期。由于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金融市场成熟程度以及社会制度都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目前中国货币当局的透明程度可能还无法做到发达国家央行那样。但方向必须明确,同 时还需要制定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从长远来说,人民币要真正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除了提高其在贸易计价、外汇交易和外汇储备中的比例等硬指标之外,提高货币 政策的透明度同样至关重要。

 

无论是亚洲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还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都造成了程度不一的全球金融冲击,中国多少都受到了影响。而最近一、二个月的全球金融波动,中 国除了受其影响之外,本身经济放缓、股市、汇市波动亦是其原因之一,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并不难以理解,中国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本身就意味着影 响力。因而,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类似的情况还会发生。中国和其它国家都必须认识这一点,习惯于此。对于中国来说, 下一次应做得更好些,沟通更充分,让外界更理解,不再出现象本文一开始描述的国内决策者和国外市场人士对同一政策措施认识差异那么大的情况。这个期望并不高,经过努力是应该可以做到的。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