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研究报告北京发布会

【2016-06-30】

日前,由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中银国际研究公司,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第一财经研究院共同在北京举办了“全球金融治理:我们应该做什么?”研讨会暨《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研究报告发布会。参会嘉宾包括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余永定,中银国际研究公司董事长曹远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周皓,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贺力平,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王君,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志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际金融研究处副处长谢怀筑,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局副司长王军等,会议由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主持。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向与会者介绍了《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研究报告的框架及特点,以下是主要内容:
 
《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报告的框架
乔依德表示,《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分别是:第一,系统重要性国家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以及国际协调,这个题目即考虑到当前,也考虑到协调机制的建立会对长远的国际金融治理有重大意义,是一个短长相结合的选题。第二,国际货币体系面临的挑战以及改革的框架。第三,国际金融机构:全球金融治理的重要支撑。第四,防治金融危机的防火墙:全球金融安全网。第五,金融全球化需要全球化的金融监管。报告指出了每个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报告指出了全球金融治理整体存在的问题。首先,现在的全球治理的框架不能反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已经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金融治理方面没有反应出来。其次,对跨境资本的流动没有有效的监管办法,还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预防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针对存在的问题,报告中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报告的三个特点
乔依德表示,研究报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报告在撰写的过程中,注意到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所出现的一些系统性思维,即人们思维的角度跟危机以前有所不同,危机以后人们更注重从系统性的角度看问题。比如说过去金融监管往往是微观的,对个别的金融机构进行监管,金融危机给我们很大的教训,单个金融机构的健全并不能防止全球金融危机。所以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提出了宏观审慎监管,报告就反映了这一点。在监管方面,报告指出了现在存在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现在的金融监管基本上是在国家主权下行使的,但由于全球金融的一体化,需要有一个全球的监管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不可能由单一组织来解决,这里面是有矛盾的。第二,报告比较注意国际方面研究或者关注新的动向和热点问题。大家这段时间比较关注、谈的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系统重要性国家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对此,报告提出了“4+1”,就是我们应当注重四个储备货币国家,美国、英国、日本、欧洲,加上中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以及IMF应该加强针对“4+1”的监管。另外一个比较新、比较热的问题就是全球金融安全网。金融危机以前,大家比较注意的是外汇储备,防止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每个国家的自我保险,就是外汇储备。第二道防线就是IMF作为全球性机构处理国际收支危机,这在危机以前就有。但是危机以后,大家觉得这两者都还不够,各个国家外汇储备增加很快,但外汇储备是有代价的。报告增加了货币互换和地区金融安排的内容。第三,我们的报告也注意提出了一些有争议的有重大意义的一些观点。全球金融危机前后,说全球不平衡的很多,但往往将全球不平衡就等同于经常账户不平衡。一提到全球不平衡,就说中国贸易顺差造成大量的资本流入美国,把美国的利率压低,造成美国次贷危机。我们不赞成这个说法,认为,全球不平衡既包含了经常账户不平衡,也应该包含资本账户不平衡,或者说金融不平衡,这样才比较完整。原因是什么呢?所谓经常账户这个概念,从统计意义上说是一个净量,但是对利率和汇率有更大意义的是总量,总量会对这些经济变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的研究团队又进一步做了研究。认为资本跨境流动的总量,比经常账户的量要大得多,而且波动的幅度也大得多。经常账户大部分是贸易,是一笔一笔生意做的。现在全世界的对冲基金很多规模都超过几十亿甚至百亿,这些基金的调动力量是很大的,集中度和跨境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这几个角度,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全球金融不平衡的研究,一个大的经济体经常账户长时间不平衡,表明这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有问题,它对全球经济是有影响的,但是千万不能忽视了跨境资本的影响。
 
在对报告讨论时,与会者对《全球金融治理:挑战、目标和改革》研究报告给予了肯定的评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指出:“这份报告是近几年看到的质量最高的报告之一,把以前没有触及本质的问题说的非常好,和我们研究所的研究基本契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与会者对报告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课题组成员将虚心接受并努力在下一个研究课题中做得更好。

 

全文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