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期沙龙,葛剑雄:“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

【2017-01-16】

1月16日,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124期沙龙上,著名历史学家、国务院文史馆管员、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作了题为“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的演讲。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葛剑雄教授先向大家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1877年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根据中国古籍中“张骞通西域”而命名 ,指公元前2世纪形成由洛阳、长安至中亚撒马尔罕的商道。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为了吸引在伊河流域的乌孙人和在现阿富汗妫水流域的月氏回到祁连山,协助他两路夹击匈奴,派张骞第一次出使。吸取第一次的失败教训,张骞第二次出使携使团将丝绸带到西域,虽然没有完成政治任务,但是带回了大量信息,得到了汉武帝重视,自此西域商人开始丝绸贸易,中亚、波斯、罗马帝国对丝绸的强烈需求是维持丝绸之路的动力。葛剑雄还阐述,中国历来只有天下观念,以“天下之中”自居,无所不有,自给自足,对外无需求,缺乏了解外界的兴趣和动力。在古时,中国是没有正常外贸的,只接受外藩对我朝的“朝贡”。这主要体现在,当时社会中商人的社会地位低,商业不受重视;陆上边疆地区控制严密,百姓不可出境;朝廷还经常实行海禁、“迁海”,民间对海外的贸易长期被禁。因此葛剑雄指出,历史上我国从未主动利用丝绸之路,也很少从丝路贸易获利,经商者主要是中亚、波斯、阿拉伯商人。

随后,葛剑雄教授还讲述了海上丝绸之路与郑和下西洋这一段历史,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不是由中国开辟和掌握的。流行的海洋观形成以西方,以地中海为根据,地中海的特点基本上是封闭的内陆海,有众多岛屿、半岛、海湾,集中了古代世界主要文明。西汉末,我国的航海已达黄支国“今斯里兰卡”,并有专门“译使”。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原因是由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断绝,海上运输产生的巨大经济利益,瓷器、青花瓷(釉需用产于西亚的含钴矿物)外销的可能。当时,这条海上之路是由阿拉伯人开辟和掌控的。然而,当时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绝非是经济目的。有寻找建文帝下落、军事上联络西亚等各种传闻。其中可能性最大的还是当朝皇帝朱棣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他政权合法性的说法。因此郑和下西洋的后果便是在外界的影响很小,同时造成了国库空虚,发不出俸禄大臣抵制,档案也被毁。这个事件直到清朝也没有影响。最后梁启超发现了,他总觉得中国没有航海,所以他把它提了出来,才有了“中国伟大的郑和”。

最后葛剑雄教授表示,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不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的延续和重复,而是一个前无古人伟大的事业,要靠我们开拓创新。如果我们一味的以为,中国历史那么伟大的丝绸之路,今天只要照历史去做,那是不能成功的。而且今天不是外国人要到中国人来买丝绸和朝圣,而是我们要主动走出去,这是不同的。我们还要关注一带一路可能产生的风险,有经济上的风险,有政治上的风险。十三五规划出来以后,李克强总理到全国政协常委会做报告,他提出关于一带一路的非常有价值的三点:第一,中国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有长江经济带,还有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写进十三五规划,能什么就做什么,不是只有一带一路;第二,一带一路光靠我们积极性不够,怎么使对方愿意跟我们合作;第三,中央对于一带一路,并没有完整的计划,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

 

全文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