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教育

【2017-11-15】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11月14日举办了第133期上海发展沙龙,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作了题为 “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精彩演讲,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和这些年的教育实践。以下是演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 vs 以思维为中心的教育
中国教育的核心是掌握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知识。大家关注的焦点通常是各种的知识,如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前沿知识、通识知识等,最常听到的话是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中国学生的特长是对大量“知识点”的掌握,他们学的早,学的多,学的深,对知识学习投入的时间多,参加各种形式的辅导班多。在学习方式上,文科是死记硬背,理科是大量做题。
美国的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特别看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在思维能力中,他们着重培养的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

第二,批判性思维教育
批判性思维是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两大特征。第一,批判性思维善于对通常被接受的结论提出疑问和挑战,无条件地接受专家和权威的意见不是批判性思维。第二,批判性思维用分析性、创造性、建设性的方式对疑问和挑战提出新解释、做出新判断。批判性思维不是对一切命题都持否定态度,批判性思维也不是认为所有命题都同样有道理,它要判断哪个更有说服力。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层次是能力(skills),是关于“怎样思考”(how),大多是在技术层面的技能,可以通过训练获取。第二个层次是心智模式(mindsets),是一种思维习惯,是关于思考什么(what),关于提出问题(why),这更难学习,但可以去感悟,要察觉过去的盲区,走出以往的误区。
钱教授自2009年起,在清华经管学院本科教育中进行实践,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并贯穿于整个本科生培养过程。通过两门必修课程——中文写作和道德推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哈佛大学本科生唯一的必修课是英文写作(expository writing),不仅是哈佛,美国大学大多要求本科生修写作课。“中文写作”是批判性思维与写作的结合。写不好,是因为想不清(Clear writing from clear thinking),写作是把批判性思维显性化,写作的精髓是怎样使你的论说有说服力。

第三,创造性思维教育
钱学森曾对温家宝总理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准确的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出的杰出人才相对于发达国家这么少?这不仅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方面,也包括人文艺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是:不是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而是我们的学校在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减少了创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就是好奇心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说他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是极度地好奇,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而且“好奇心能够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是一个奇迹”。
创造性思维有三个来源:知识、想象力、价值取向。创新的动机一般出于三种价值取向:短期功利主义(急功近利者)、长期功利主义(看得长远一些的)、内在价值的非功利主义(追求崇高价值的激情)。爱因斯坦描述最后一种人时说,“科学殿堂的根基是靠另一种人而存在。他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当前太急功近利,缺乏完全的非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

第四,技术发展的影响
现在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非常引人关注。人工智能的原理是大量识别和记忆已有的信息,并进行自我学习。中国教育的优势来源于死记硬背、大量做题的知识积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因此,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教育就更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培养学生,使他们能做机器不能做的事。
钱教授指出,我们的学校除了传授知识之外,以后更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此他建议在教育改革方面,第一,要创造更加宽松的、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空间和条件。第二,要更好地保护、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第三,要引导学生避免短期功利主义,在价值取向上有更高的追求。


全文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