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货币论坛——货币制度史与货币理论学术研讨会

【2019-05-18】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于518日共同举办了“2019上海货币论坛——货币制度史与货币理论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就货币理论、货币政策及实践进行了讨论。  

 

第一、论坛的背景 

乔依德秘书长(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韦森教授(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在经济、金融研究上有长期的合作。去年韦森教授申请到了关于货币制度史的国家课题,去年年底双方就定下要开一个研讨会。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很早就研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美元为什么成为占据第一位的全球储备货币等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绕不开一个问题就是货币,而且发现在以往的经济学研究中,各种模型存在很大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和后面的经济复苏中,货币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所以,基金会对货币的研究是比较坚决的。

韦森教授研究了十几年货币理论。货币在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货币和政策问题实际上影响中国经济,怎么做是非常重要的。他在研究制度经济学时,发现只有对货币问题有了大致的认识或者真正的认识,才能对经济学有真正的认识,如果一个经济学家的理论中没有货币,根基就不深。只有对货币史有真正的了解,才能对货币本身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货币很重要的职能是还债,不了解货币还债的债务功能,就没法理解货币。正是因为这一点,韦森教授这几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从货币周期转向货币制度史,并拿到了国家重大课题,

乔依德秘书长和韦森教授多次讨论这个事情,希望共同推动未来对货币的研究,因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对国家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刚开始打算开一个小会,请几位专家就货币制度史专题进行讨论,后来货币问题越来越热,特别是出现MMTModern Money Theory)的激烈争论,金融货币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双方最后决定开一个大型的论坛,就是这个关于货币制度史与货币理论的“2019上海货币论坛”。论坛的目的是搭一个平台,课题组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发表研究成果,基金会在吸收他们新发现的同时,也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需要的话,这个论坛明年还会再次举办。

 

第二、论坛的内容

在为期一天的会议中,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讨论了三个主题:

1、中国货币理论的研究:问题与现状;

2、货币的本质与作用:历史与理论;

3、货币和货币政策:实践和问题

 

在第一节“中国货币理论的研究”的讨论中:

国务院参事,原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先生论述了“货币理论问题”。他联系几十年参与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实践,从政策经验角度谈货币制度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先生论述了“数字货币的悖论”。他认为国家必须控制货币,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室主任,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论述了 “量化宽松政策反思及对中国的启示”。他认为,QE在稳定市场、促进复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QE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结构性问题,长期持续低利率政策反而会加剧资产泡沫和金融系统性风险。

 

在第二节“货币的本质与作用”的讨论中:

北京大学经济史讲座教授李伯重先生论述了“明代的白银货币问题”。他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启蒙于晚明,白银因各种优势,成为当时真正可流动的、大家可以接受的货币,也是不受政府操控的货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平先生论述了“‘铸币还原论’与货币的形式与本质”。他认为,古代中国纸币不是信用货币。在铸币的时代,货币和信用是分开的。信用货币产生之前不产生金融。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先生论述了“信用时代法币的本质、特点和意义——兼谈人民币发行的基础、机制和渠道”。他指出,人民币发行的基础仅是中国政府的信用,而不是外汇储备、外贸顺差等。对人民币发行的基础和机制的分析必须放在信用货币的框架内进行,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在第三节“货币和货币政策”的讨论中: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李晓先生论述了“美元体系下的中美贸易争端”。他认为,所有成功崛起的国家,没有仅仅靠自己储备和储蓄能实现的,建立起国家信用信才能使崛起可持续。此外,中国建立起区域性的资本控制体系也很重要。

独立经济学家朱嘉明先生论述了“通货膨胀:是走向死亡?还是正在休眠?——正视全球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他认为,政府不再诉诸财政手段刺激“有效需求”,而是通过央行的宽松货币供给,刺激供给增加;货币供给的增加,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如果创造一个新的货币流向结构,就可以改变过度“流动性”问题,且让投资分流消化货币总量,科技成为吸纳货币的黑洞。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处长李宏瑾先生论述了 “自然利率在货币政策中的作用”。他指出,自然利率是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利率缺口是通货膨胀重要的“指示器”,是货币决策的重要参考。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先生论述了“流动性繁荣:货币幻觉、庞氏骗局和资产泡沫”。他认为,去杠杆的核心是移杠杆,即资本存量的调整和修复,新常态下的宏调核心是通过移杠杆修复资产负债表。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李井奎论述了“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与哈耶克之争:同袍?抑或敌手?”。他认为,至少在维克赛尔的分析传统之下,凯恩斯与哈耶克远不是彼此对立的敌手,而是并肩作战的同袍。

海影投资首席经济学家、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刘海影论述了“信用货币时代的货币创造”。他认为,实体经济——透过投资回报预期、风险偏好——在金融体系中通过对债务杠杆的利率定价,决信贷-债务行为。信贷-债务扩张与收缩反过来影响经济组织(企业、居民政府)的资产负债表行为,进而影响实体经济运行。两者交互影响形成经济周期。

 

专家学者们在发言后,还在讨论中回答了到场嘉宾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全文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