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依德:上海要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率

【2020-11-14】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为配合2020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2020年11月5日举办了题为“国际金融论坛:金融服务助推构建‘双循环’新格局”的进博会配套研讨会,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为独家支持单位。这是基金会第二次举办与进博会配套的研讨会了。此次研讨会上,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乔依德发布了由基金会和浦发银行共同撰写的研究报告《上海率先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下是发言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报告分四个方面,第一是理论框架,就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内涵和意义。第二,为什么我们提出上海要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表率,它的优势和意义是什么。第三,更好彰显上海在内循环中心节点的地位。第四,更好发挥上海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链接作用。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第一,讲一下新发展格局的背景、内涵和意义。刚才屠光绍市长提出来“双循环”也可以叫“新循环”,我仔细一想,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双循环有一系列新的方面。我觉得这个很有启示,下面我讲的过程中要呼应一下屠市长,增加一些视角,补充一些内容。中央提出双循环战略,主要是因为国内外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是我们国家经济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第二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第三是内部条件发生变化。第一个变化是目标性的,就是新格局的目标是什么。第二个外部环境的变化是突发性的。新发展阶段以前也有,为什么现在提出新格局?主要是因为外部环境。第三个内部条件是基础性的,这是我的一个理解。 双循环的内涵是什么?我个人觉得是两样东西的循环,一是生产要素的循环,二个是商品的循环。生产要素有什么?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土地本身不能循环,但是土地上面的所有权、经营权、承保权可以转移,土地上的产品,粮食、农产品可以转移。第二是商品的循环,商品是各种生产要素凝聚而成的,由于配置不一样,一般分成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这里面我要加一个数据密集型,数据经济的内容就是数据密集型的,这可以说是新循环不一样的地方。数据密集型的特点有三个,数据密集型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举个例子,随申码,你可以说它是无形的,但是到医院、公共场合,会让你把随身码拿出来,这又是有形的,有形跟无形可以转化,背后是大数据,用算法进行人脸识别。另外,它的实时和非实时是可以共存的,你可以打开随身码一直放在那边,也可以到了公共场所再打开,可以实时显示,也可以不实时显示。显现跟隐藏也是可以共存的,需要的时候可以用,不需要的时候可以隐藏,这是数据密集型的特点,也是新循环跟以往不一样的一个特点。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示意图,上方是生产要素的循环,下方是商品的循环,一般有四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这四个环节在地理上的分布是不是均匀的?在城市跟农村,大城市跟小城镇,这四个环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显然大城市这四个环节更密集。为什么上海要首先往前面走,我想这个跟循环的内容有很大关系。 

  推动内外循环的动力,现在跟三四十年前不一样了,以前的动力虽然也是改革开放,但是注重生产要素的释放和配置,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让人的积极性得到发挥。现在生产要素需要进一步优化,今年4月份党中央国务院发了一个关于完善要素市场和配置的文件,特别是还需要土地制度改革和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与此同时我们现在更加强调创新。新循环是更高程度上的开放,需要有新的动力,我觉得这个新动力是创新,没有创新生产力永远在低端,到不了高端。
  

  上面这个是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示意图,红线是内循环,蓝线是外循环,特别注意的是它有交叉,有互相促进。这里面有没有接触点,有没有关键连接?应该有,下面我会讲到,上海就处于一个关键的连接点上。 双循环的意义是什么?双循环顺应了我上面提到的三个变化,对内是使我国获得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的战略抉择;对外是重新塑造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途径和保持我们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

二、上海率先发展的基础和优势  

  报告的第二部分是,为什么上海要努力做这个表率,优势是什么?上海的基础跟优势就是对内对外开放和辐射的双扇面枢纽。首先从地理上,上海对内是一个扇面,对外也是一个扇面,由于地理上的位置,使得上海的经济结构具有集聚和发散的功能。上海是五个中心,是长三角的领头羊,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基本上每年上海的消费都是全国的首位,还有自贸区特别是临港新片区,使得上海有基础去做这件事情。 上海做这个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首先是攻坚突破,上海是开路先锋。第二,上海要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最后是自身发展,只有在为全国服务过程中自身才能得到发展。

三、发挥上海内循环中心节点的作用  

  报告的第三部分主要讲内循环,对内怎么来做。我把主要的五个切入点讲一下,金融、科技、人口、长三角一体化和消费。关于人口我简单说两句,首先感谢左学金院长,他很慷慨地把的研究报告供我们参考,报告里面运用了他的很多观点,当然也有很多我们自己的想法。第一,对人口问题,上海要放宽人口限制,要加强集聚效应。以前我们有一个总体规划,到2030年人口要控制在2500万,但是去年年底上海的人口已经是2430万,到2030年怎么能控制住?对于这个问题我希望上海有关部门要考虑。人口不是一个负担,而是生产力,我们国家生气勃勃的城市都是人口净流入的,而且是年轻人口大量的进入。最近上海宣布上海四所大学的本科生可以落户上海,效果很好。要吸引大量的人口进来,能不能做到呢?其实是能够做到,上海跟其他国际大城市相比,人口密度不算很高,我们还有余地。为什么有时候会觉得很拥挤呢?因为我们城市规划中存在问题,从生活到工作很多时间都在路上。应该发展一些新城,生产、生活区域在一起,比如说临港新区,成为一个完整的生产、居住、消费、工作的地区。   

  是不是人越多越好,当然也不是,总归有一个承受能力的问题。所以我们提出来人口动态平衡,就是有进有出。谁出去?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我们看到的情况往往是老年人走出去。以美国为例,纽约的老年人退休以后不待在纽约,而是去佛罗里达。以前我们没有这个条件,现在上海长三角地区初步具备这个条件了,养老费用社会化,医疗结算也都可以流通,而且长三角的医疗资源也是良好的。所以我们建议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上海的企业首先到长三角独立或与当地合办养老机构,鼓励上海一部分有条件的老年人自愿异地养老,这里还有一个好处,能够平抑房价,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城市里面打拼。  

  还有一点是加快外来人口市民化,除了经济上的考虑,还有人们常说的平等,消除贫富差距。我们一定要吸取西方国家现在贫富差距扩大造成社会动乱的教训,我们要做脱贫,要让进入城市的人享有城市人的社会福利,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平等、社会公正的问题。  

  长三角一体化我具体不说了,只想讲一条,上海之前和很多省都有断头路,我们要大度一点,把这个断头路打通。   另外一个促进消费,一是要创造消费更多的机会,今年上海消费很好,跟市里面一些举措很有关系,比如五五购物节、南京路东拓。举个例子,南京路步行街边上有一些横马路,可不可以晚上做步行街,白天做马路?首尔有一些路就是白天走车,晚上摆摊,上海可以借鉴。我曾经实地考察过,南京路的那些横马路上有很多建筑不是居民楼,而是办公楼,晚上做步行街摆摊不会影响居民休息。 

  还有“离境退税即买即退”,今年上海恒隆广场试行,我觉得可以大胆地做。 还后鼓励新消费,打造新业态新模式。不仅要讲网上网下,还要讲传统与现代。以前上海有很多杂货店,现在都消失了,其实它们有存在的道理。我最近发现上海有这种连锁店,包括我家附近,用了以前的销售方式,比如说米、豆、杂粮,不是包装的,而是散装的,然后到柜台称重付费。而且这个店主建立了微信群,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货,他没有配送,不搞快递,你自己到店里面去拿。这样销售流转速度很快,资金的流转速度又很好,没有人工的配送,同样的商品起码比一般超市便宜20-30%,我觉得上海应该推广这个。四、发挥上海在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链接作用  

  内外循环相互促进也有五个维度切入,第一是改善营商环境,第二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第三是扩大外贸优势,第四是发挥国际航运中心作用,第五是充分释放改革开放红利,尤其是对外开放的政策红利。在这个报告当中我们都有具体的论述。  

  现在我们说上海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经济发展相符合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实际上还不能真正成为能配置全球资源的中心。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民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资本账户不能完全开放,这当然是国家的政策。但是我觉得上海特别是临港新区可以大胆往前试,希望能够有所突破。如果中国真正要崛起,人民币国际化这条路早晚要走。邓小平同志讲过:“改革开放要引进来走出去,以前要靠上海,我觉得现在还是要靠上海。” 关于改革红利政策我再说几点。第一,上海要充分学习和吸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其他改革开放窗口的经验和政策。第二,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者,上海要吃透中央政府给予的政策红利,并且抓紧将这些政策落地。第三,实现政策协同和战略协同,尤其是融合进博会、临港新片区、上海自贸区和“一带一路”等多方改革开放红利。  

  进博会就是很好的一个平台。我们举办这个研讨会也是希望能够把进博会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临港新片区对接。我希望研讨会能给大家带来益处,如果大家觉得好我们明年再办,谢谢大家。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