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世界和中国经济论坛 李扬: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改革

【2021-07-21】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21716日举办了“2021世界和中国经济论坛——经济复苏:现状和前景,淳石资本对论坛提供了支持。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先生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改革”的主旨演讲。以下是他发言的主要内容。 

 

导言,中国金融改革进入新阶段

习主席在2021113号省部级主要领导学习班上谈到了“三新”,就是我们现在进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这“三新”肯定会成为我们中期乃至长期的一个总基调,金融理所当然要有新的步伐。

202176日,刘鹤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三次会议。从内容上看,本次会议与以往各次均不相同:过去会议基本上是在办事,着眼短期;本次会议则是部署改革,着眼长期。会议强调,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对金融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问题研究。

所以,我们确实进入了新阶段,进入了新时期。金融改革当然会有很多新的内容,按照中央精神,我分六个方面来跟大家探讨下一步中国金融改革的重点。

第一,金融机构多元化 

中国金融机构的特点是便利,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形势在变,目前主要有三大问题:第一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不足;第二是对创新的支持力度很差;第三是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位。下一步的改革就要针对这些痛点难点展开。

第一,商业银行不能靠息差过日子了。中国现在息差收入占银行业的60%,反观外国的机构,花旗、德意志都不靠息差了,息差占它们收入的10%。商业银行面临的改革很严峻,至少有三个角度。第一,不能再靠卖产品了,现在所谓息差就是一手卖存款、一手卖贷款,还是卖产品的机构。第二,要开辟新品种,减少对息差的过度依赖。第三,稳步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型。

  第二,推动养老机构改革,要创立这些机构。我领导的国家实验室每年都编国家资产负债表,我们曾经估计全国养老金的帐2029年打平,之后就变成赤字,现在看起来有可能会提前。怎么办?发债、赤字,当赤字和人口老化、养老、医疗保障等连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硬赤字。

  第三,发展保险业。中国保险的资产都不够中国一个大银行的不良资产那么大。

  第四,银行应打开银行资产负债表,让更多处于“黑箱”中的资产和负债进入市场交易。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基金、投资银行、信托、VCPE、金融租赁等等。

  最后,继续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体系。

第二,推进股市改革

中国股市既难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更难引领中国经济优化结构和高质量发展。行业结构扭曲,是其原因之一。改变这种状况,要从入口、出口和过程监管三个切口入手。所以,推行注册制,完善退市机制,是绝对必要的前提条件。

   第一,推行注册制。审批制要三年盈利,盈利的都是老企业,而且是重资产,老企业的重资产是厂房、设备、土地。我们现在要的是知识、创新、信息,这种东西按照原来的评估方式不值钱。改成注册制,科创板不要盈利,就是市场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推出科创板,实行注册制,而且要把这个原则迅速扩展到整个市场,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扭曲结构的措施。

第二,中国的市场为什么退市难呢?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和各级政府有关。政府搞这个事,意味着如果上市公司出事的话,不会轻易让它退出。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壳交易,壳还很贵,中国的壳市场很大。每一个壳都和当地的行政机关密切关联,这决定了中国股市是高度行政化的,这个也得切断。

第三,完善过程监管。增强透明度、可信度,打击幕后交易,再加上集体诉讼制度,这个制度基本上就健全了。

第三,调整债券市场

资本市场是筹集长期资金的市场。中国的贷款和债券的比例是10017,同期的美国是6647,表明我们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改革的方向主要是两个。

第一,债券市场的结构需要调整。中国债券市场曾以安全资产(含国债及政策性金融机构债)为主,2008年,安全资产占比为3/4,到了2019年,同口径债券占比直落到不足1/4。这与世界潮流和发达国家的趋势不同。安全资产市场是金融机构进行流动性管理,是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平台,这个市场决定了基准利率水平,决定了无风险收益率曲线,制约着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在开放经济环境下,这个市场又构成一国货币国际化的主要平台。我们现在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完成,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是要有一个发达的以安全资产为主的债券市场。所以,稳步提升安全资产在债务市场中的占比,是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又一重要任务。

第二,债券的投资者结构也应调整。中国的债券大多被金融机构购买并持有,致使债券市场较难发挥其提高市场化水平的功能,而且扭曲了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并且,发生在债券市场上的风险和发生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风险可能互相外溢。所以,要改变中国债券市场资金流动“从银行中来,又回到银行中去”的格局,形成“从银行和非金融部门中来,到市场上去”的格局,是我国债券市场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现在中国已经是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凸显了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性。中国要在世界上成为经济强国,必须拥有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世界货币。一个国家的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可以通过四个维度来刻画,第一个维度是在国际债务市场上,发债时用你的货币的比重有多高,中国是0。第二个维度是外汇交易,有多少是交易人民币的,现在是2%。第三个维度是在全球支付里有多少用人民币,现在是1.6%。第四个维度,外汇储备中有多少使用人民币,现在是1.2%。总之,人民币国际化任重而道远。

当然,人民币国际化是大尺度的进程,急不得,也没有办法用运动的方式把它搞起来,所以我们还是要坚定不移地去做,其中发展有效率的债券市场,推动非居民购买人民币定值的债券是最重要的。什么叫美元国际化?就是我们持有美元,我们实际上不是持有美元,而是持有美元定值的金融资产。倒过来,你持有美国的国债,大家虽然都说不该买,但是到最后还是它最安全。人民币如果树立了这个形象,人民币就国际化了。为什么讲我们债券市场要以安全资产为主呢?现在很多外国机构要投入中国的债券市场,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可买。如果要买美国的,政府债、政府机构债等种类很多。人民币国际化看起来是对外的问题,实际上还是一个内部的问题。

第五,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我们以前比较关注硬件设施,现在制度安排可能比硬件设施更重要,包括支付体系、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金融监管、信息服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等,这些都是基础设施。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完备和高效率的金融基础设施,而且它的金融基础设施事实上构造了国际上的金融基础设施,它是美国的又是国际的,这是其金融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也赋予了其实施“长臂管辖”、干预其他国家金融机构活动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基础设施通过在其境内为其他国家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提供支持的方式,实际上构成了美国对外金融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很强的“唯一性”,在其服务贸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金融贸易,这也为其在国际金融博弈中增添了砝码。

中国近年来加强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通过金融科技的引入大大提升了金融基础设施的效率。但与美国相比,总体上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化与开放性方面。中国必须在这个领域迎头赶上,一步一步走下去,最后总会赶上的。

第六,发展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金融业历来就是科技运用的主要领域。运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金融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决定了一国、一地金融体系未来的竞争力。

最近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归纳了一下金融科技发展的三大动力,分别由三个重要的国家代表,一是需求拉动(中国),二是技术驱动(美国),三是制度保障(英国)。

  中国是需求拉动。我们是一个超大型的市场,这本身就是资源,所以我们金融科技一下子就能够发展起来。我们快速发展的因素有三个,一是传统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二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带来可观的客群需求,三是平台引流极大地丰富了应用场景。中国到现在为止,金融科技靠的是市场大,以后我们还是要抓住市场大的特点,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再有新的发展。

  美国的情况是技术驱动。美国在技术创新上一贯保持领军地位,多数新的金融科技概念都起源于美国。若干规模庞大的科技公司引领金融科技发展,2019年全球市值前10的公司中,就有8家美国公司,其中大部分是科技行业,很多是与金融科技有关的。美国传统金融行业也积极谋求转型,不断增强研发投入力度,多用于在机构内部实施颠覆性技术。

  英国的特点是制度保障。迄今为止全世界的市场经济制度基本都是从英国产生,而且不断地从英国产生,所以在制度保障上英国是得天独厚的。不论是脱欧,还是新冠疫情,人们做金融还是愿意到英国去,因为英国有很好的制度,保护产权、信息、隐私等法制健全,吸引大量的高技术公司,吸引大量高技术人才。完善的支持创新的监管框架,宏观审慎监管、监管沙箱等制度都是从英国产生的。金融发展综合环境优良,伦敦始终蝉联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一。这个制度被培养出来,被人信任很重要,有惯性。

  中国在很多领域都是最大的需求者。市场经济的原则是需求决定一切,但是最大的需求者定不了价,就说明制度问题或其他问题。我们期交所费了很大的力气获得一点定价权,是很多制度的调整。面对这样一种竞争的局面,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发展我们的科学和技术,完善我们的制度。

 


全文链接

联系我们 | 意见建议 | 友情链接     沪ICP备19030607号  联网备案号:31010102006068
CopyRight 2013 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